查看原文
其他

爱读 | 浅谈审美


本文系第七届爱读征集活动三等奖作品



浅谈审美

读杨春时《美学》有感


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生 欧阳婧




在审美体验中, 我们突破了现实生存的局限, 并追求生存的真谛。

——《美学》


“在众多生活的现象之中,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,它好看、好听,有巨大的魅力,使人激动、痴迷、留恋,同时又有深刻的内涵,启迪人们的思想。这种现象就是审美现象。”1当我们陶醉在美景里,沉浸在诗词歌舞间,或是忘我于真挚的感情中,我们都在进行审美。那美是什么?审美是否必要?审美有什么意义呢?杨春时老师在他的《美学》一书中给出了精辟的解答。


美是什么


在审美活动中,有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,即美是什么?它究竟是由主体决定还是由客体决定?如果美是由客体决定的,那么当我们兴致高昂地去公园观赏春日的樱花,我们可能会流连忘返,也可能因为公园的人太多而觉得此次出游相当乏味。而如果美是由主体即人决定的,那么同样一个事物,对一个人来说是美,对另一个人可能是丑。但我们又常常发现人和人之间有相似的审美标准,比如我们很容易被辽阔的草原、巍峨的高山、破土的小草打动,而在垃圾堆等地又很难生出审美体验。


因此,美既不是完全主观的,也不是完全客观的。我们说一个事物美,是感受到它时产生了美感,这个过程既包含客体和主体,或者说,主体和客体都消失了,达到了主体间性,即主客体同一。这与中国古代所说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很相似。当我们欣赏《红楼梦》中《秋窗风雨夕》一词,我们可为黛玉肝肠寸断;当我们欣赏《三国演义》中桃园三结义片段,不能不为这样豪爽真挚的友情激动万分;又如我们在欣赏风景、画作、音乐等时,我们不再是端详着它、困于此时此地的人,我们仿佛是其中的一部分,其中的事物又似有了人的性格。我们好似春日的小草体验微风吹拂、生机新起;似浮动的白云流淌于百川之间,酣畅自在;似笔尖的骏马自由驰骋;似弦上待发的高音急切盼望着诉说……审美过程消除了主客体的限制,使物我合一。因此,独独讨论美是什么是没有意义的,美本身即有主客体同时的参与,我们应当讨论审美,审美是自由的生存体验,是物我两忘的高峰体验,在审美时人可感受到美感,此时的人也具有美感。


除了肯定性的审美体验外,也有否定性的审美体验,或称为审丑体验。在人的生活中,审丑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,它可以为我们形成道德的约束,警示我们拥有更加幸福、更能有审美体验的人生。比如我们在看电视剧《情满四合院》时,许大茂这个反面人物会让我们感到憎恨,让我们在体会他的内心想法时感到龌龊不堪,从而不愿意像他这样自私地活着。


审美的特点


审美具有自由性和超越性。主体间性使我们打破了主客体的限制,有了超越性的体验。比如,消除了时空的限制,我们可以在欣赏舞台剧时感受“三五步走遍天下,七八人百万雄兵”。比如,消除了你我的对立,当“我”对“你”产生审美,那么此时你我交融,形如一人。在审美中,我们可以尽情地体验美好,而不用被现实的物质等所束缚。


同时,审美体验追求的精神价值也超越了一般的精神价值,如求知欲和对社会认同的需求等。满足这些一般的精神价值后,人往往还会有需求。而人可以在审美中得到终极关怀。“在审美活动中,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实现,个性得到全面发展,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,达到了别无所求的状态。”2当我们在欣赏《觉醒年代》《山海情》《功勋》等电视剧时,容易被赤诚的理想抱负激发,内心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,那些迸发出强大生命力、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人物令人神往,使我们感到终极价值的实现。又比如我们在欣赏《红楼梦》时,体悟到诸多的人生哲理,是我们在审美体验时对终极价值的追寻。


审美能力是人类进化的成果,是人类追求自我价值、追求真善美、追求超越性的体现。现实生活更多的规定的是让我们进行理性活动,但是它不满足人类对于自由、对于精神的追求。可以预见,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水平越来越高,审美活动将是人类越来越重要的精神活动。


审美的功能


审美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强大的作用。在书中,杨春时老师提到审美具有超越现实的终极关怀作用,升华原欲的美感娱乐作用,消除主客对立的协调作用,陶冶心灵的教化作用等等。终极关怀作用前面提到过。在电视剧《悬崖》中,张嘉益饰演的地下党员周乙在失意之时、临死之时都以信仰为最大的支撑。


当我们感到疲惫、烦闷时,会产生一些原始欲望,如果我们通过审美的方式进行美感娱乐,比如欣赏艺术、感受美好的感情等,那么我们就可以一扫疲惫和烦闷。但是如果我们选择审丑的方式释放,比如放纵地打游戏、暴饮暴食等,就很可能会出现负循环。不过当我们审美能力不足时,也无法通过审美达到好的效果,所以也要提高审美能力。同样一部电视剧,一个人看的津津乐道,另一个人看的如坐针毡也是可能的。


当我们感到和一个人产生矛盾时,不妨试试寻找共同的审美对象,这时对立消除,矛盾就有了解决的契机。比如两个人都很爱看鲁迅的书,那么可以送他一本《呐喊》,他看完产生的审美则可超越现实的束缚,消除两个人的对立。


审美是非理性的,它具有不可抗性。美的事物总能让人感到欲罢不能。人们决定自己是否审美并不能出于理智,而是出于感性,这种感性不是低级的欲望,而是一种深沉的信念即审美理想。当一个人的追求符合全人类的基本审美理想,那么他就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审美对象。一些美好高尚的品质,可以打动每一个人的心。比如党的榜样雷锋,他虽然身在中国,有着自己的独特性,但是他对信仰的忠诚,对事业的坚定,打动了全世界人们的心。又比如人类由于进化,离开了大自然,很渴望自由,渴望亲近自然,想像鸟一样在天上飞,像鱼一样在水里游,于是我们对于田园风光,对于鸟、鱼等都有着向往。


由于审美的不可抗性,美育可以作为教化一个人的重要方式。在《悲惨世界》里,冉·阿让偷走了主教的银器,但警察抓住他时,主教并没有怪他,反而保护他。主教的善良在冉·阿让的内心是极其神圣的,美好成功教化了他。


审美活动对我们的生活是必要的补充,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或许强调的是物质追求,是一般的精神追求,但其实我们有极大的审美需求。在生活的缝隙,我们渴望歇一歇感受窗外的阳光,路上的风景。在工作中,我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,赋予了工作以终极价值。工作一天后,我们想和朋友、家人聊聊天、聚聚会,感受感情的美好。杨春时老师正是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和功能等。美是我们心之所需,心之所系,心之所向。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走近美,了解美,感受美,创造美。




参考资料

1  杨春时. 美学[M]. 北京. 高等教育出版社,2020:7

2  杨春时. 美学[M]. 北京. 高等教育出版社,2020:83



文中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必删




更多阅读

文稿/欧阳婧  图片/豆瓣网、熊猫办公网站  编辑/朱文浩  责编/俞瑶©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

请猛戳右边二维码





中国科学院大学

图书馆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爱读 | 浅谈审美
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